要最大化采矿效率,关键在于合理利用采矿平台、优化工程舰配置以及精准选址。采矿平台是提升效率的核心建筑,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等级越高功能越强。初级平台仅作为过渡使用,建议基地扩建至6级后优先建造中级平台,其覆盖22地图范围且能降低矿点开采难度,允许两队工程舰同时作业。高级平台虽效率更高,但资源消耗巨大,中期建议以中级平台为主。选址时应确保平台能覆盖多个高级资源带,并尽量靠近基地以减少运输时间损耗。
工程舰的配置直接影响单次采矿量和往返频率。大型工程舰的采矿速度天然优于中小型舰船,但需配合AC721运输船扩充仓储容量。将运输船仓储升满后,单船可提供22200库存量,显著降低往返频次。同时需优先升级工程舰的无人机系统模块,强化采集速度和仓储空间,引擎升级收益较低可暂缓。舰队编组时,确保每支采矿队配备1-2艘满仓储运输船,使单次运输量达到普通矿车的10倍效率。
计划圈的运用能进一步压缩无效移动时间。工程舰进入计划圈后采用曲率移动,因此应将矿区中心点设置在计划圈边缘与基地连线上,使舰船仅需极短巡航距离即可抵达矿点。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压边放置计划圈的方法,让工程舰出门即跃迁,采完即返回,但这种方法会消耗更多计划圈数量。若使用采矿平台,则范围内无需额外计划圈,适合中后期资源密集区集中开采。
采矿效率的终极优化需结合基地布局与矿点等级策略。将基地迁移至矿区边缘可缩短舰船土路移动时间,但需提前用前哨站定位坐标。矿点等级仅影响总储量而非采集速率,初期可优先开采低等级但分布密集的矿区,避免野怪干扰。后期通过中级平台解锁高等级矿点后,再转向5级以上资源带。需注意燃料监控,避免舰船因燃料耗尽滞留太空,同时定期回收技术值用于工程舰模块强化。
这套方法通过建筑、舰船、路径三方面协同,将传统采矿的采集-运输闭环压缩为高效连续作业。实际操作中需根据资源储备动态调整平台等级和舰队规模,但核心逻辑始终围绕减少无效时间损耗展开。采矿平台的覆盖范围与工程舰的仓储能力是后期突破效率瓶颈的关键,而前期快速积累资源则依赖精准的计划圈部署和运输船辅助。